[ 鐘文化]1630至1660年間,琺瑯工藝是法國布魯瓦(Blois)小城金匠們深藏不露的看家手藝,歐洲所有的大人物只向此處寄出訂單。1643年,為了慶祝東部與德國普魯士接壤的洛林省回歸法國,該省的臣民專門定制了一件大尺寸的琺瑯禮品奉獻給女大公瑪格麗特(Marqheritte),禮品的價值超過了同等重量的黃金。人數(shù)眾多的琺瑯匠與鐘表匠人在該省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力,以至省城的軍政官員都屈尊下駕,向居住在該城的琺瑯匠首領(lǐng)克里斯多佛?莫爾里埃(Christophe Morlière,1604-1644)請教治理邦國的良策。莫爾里埃生于法國奧爾良,出生后不久隨父母定居布魯瓦,他在那里成長并拜師學(xué)藝,隨后投身琺瑯制作界,不久在該地與瑪麗?波愛特(Marie Po?te)結(jié)婚。
在他結(jié)婚之際,也就是1630年,他成為奧爾良大公卡斯東的宮廷金匠與雕刻師。1632年,他已在金屬器皿上成功完成了琺瑯繪畫的制作, 他的成長標志著法國琺瑯繪畫已步入了成熟期,與他同時代的匠人們很多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人自能各擅勝場,作品更是爭奇斗艷,琳瑯滿目。同行之間的技藝交流也大大促進了整體水平的提高,莫爾里埃與鐘表匠居古拉斯?勒曼德爾是最好的朋友,但也會為了在一只表殼上繪制何種圖形的花卉而爭吵不休。至今奧地利王室所珍藏的一只琺瑯彩繪掛表被確認是他的作品,而卻是他的妻弟雅克?波愛特(Jacques Po?te)所制。莫爾里埃的真正競爭對手似乎是早于他12年,也就是1618年就擔任了宮廷金匠的伊薩克?格里伯林(Isaac Gribelin),后者死于1631年。而另一位金匠讓?杜?。↗ean Toutin)取代了格里伯林(Isaac Gribelin)的位置,并做出了歐洲琺瑯史上最光榮的成績。
讓?杜丁比莫爾里埃整整年輕十歲,是第一代琺瑯微繪畫家中的佼佼者。在他之前,雖然琺瑯工藝的存在已愈千年,但微繪琺瑯的畫法是在他的時代才真正成熟并發(fā)揚光大的。他在對琺瑯顏色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革以后,真正的掌握了琺瑯顏色“窯變”的穩(wěn)定性,“打底”、“罩色”、“分層涂抹”、“多層透明琺瑯分割(指兩層顏色釉之間的分層透明釉)”、“多次鍛燒”,徹底杜絕了各層不同顏色琺瑯混雜斑駁的頑癥。他所發(fā)明的方法最終被命名為“杜丁鍛燒法”,這一技術(shù)使畫家們可以制作出非常逼真的微繪肖像。整個歐洲大陸的學(xué)徒們紛至沓來,投入杜丁門下學(xué)習(xí)這一最新的技術(shù)。學(xué)成后回鄉(xiāng)自立門戶,將老師的技法傳遍了歐洲大陸的四面八方。這一技術(shù)在英國取得了醒目的成功,特別是在肖像畫的方面。法國最堅守傳統(tǒng)的鐘表客戶們對這一技術(shù)更是寵愛有加,能得到一只出自杜丁大師本人的制成品更是愛不釋手。而在號稱“制表中心”的瑞士,琺瑯匠很快掌握了這一技術(shù)。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宮廷立即成為最大的客戶,杜丁本人為路易十三全家每位成員都繪制過微繪肖像。全歐洲的鐘表業(yè)對杜丁懷著深切的感激之情。杜丁本人當時所達到的水平,至今未有人能及。
在第二帝國時期,特別是在法國王室的“塞佛爾”瓷器及琺瑯工場,兩位領(lǐng)導(dǎo)者克勞第斯?波派蘭(Claudius Popelin)與阿爾佛雷德?梅耶(Alfred Meyer)大力推進新的技法,法國“里摩日”琺瑯得以重新迎回了百花爭艷的春天。瓷器與琺瑯雙美并秀,作家讓-亨利?德莫爾(Jean-Henri Demole)撰專文指出:在1875 至1885年間,瓷器與琺瑯的風格幾乎是一樣的,而且也是相匹配的。只是“底色”更加濃重,人物或器物卻愈發(fā)艷麗動人,而這種風格正是巴黎所寵愛的,而且這種工藝在那里也有制作,作工更加精致,價格也越來越昂貴。 (文/圖 之家 思時)